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普文章 > 精神科 > 青少年情绪障碍 >

开学季,如何让孩子安心“归笼”?一份给家长的支持指南!

发布时间:2025-09-01字号:AAA

  新学期正式开始,当家长们暗自欢呼“神兽终于归笼”时,有些家庭却正经历着无声的战争:

  “我不去上学!”

  孩子紧闭房门、情绪崩溃、甚至出现头痛、恶心等躯体症状……这可能是“开学综合征”,也可能是更深层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发出警报。

  “厌学”也是一种病?医学界有了新认识

  传统观念常将孩子拒绝上学归咎于“懒惰”“叛逆”或“意志薄弱”,但现代医学发现,长期的、情绪化的拒学行为往往背后藏着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

  数据显示,大约5%-10% 的学龄儿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拒学行为,尤其在开学前后、升学阶段等压力高峰期更为常见。

  什么情况需要就医?这些“标志”要警惕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需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情绪反应激烈:每次提到上学就大哭大闹、发脾气。

  躯体症状频繁:经常抱怨头痛、肚子痛、恶心,但医学检查无明确器质性病因。

  社交回避:不愿与同学交往,对以往喜欢的活动也失去兴趣。

  作息严重紊乱:熬夜不睡,早晨难以叫醒,逃避上学准备。

  学业明显滑坡:成绩大幅下降,拒绝完成作业。

  持续时间长:上述情况持续2周以上,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家长如何应对?记住“三要三不要”

  不要:

  强制压迫:打骂、强迫、拖拽往往加剧孩子的创伤

  轻易妥协:长期允许留在家中会强化回避行为

  过度标签:“懒”“没出息”等负面评价会损伤孩子自尊

  要:

  倾听沟通:创造安全环境,了解孩子背后的恐惧和焦虑

  保持规律:维持正常作息,即使在家也要保持学习节奏

  寻求合作:与老师、学校心理老师沟通,寻求支持方案

  专业干预:“门诊”能做什么?

  近年来,北京、上海、南京等多家医疗机构相继开设了“拒绝上学门诊”或“学习困难门诊”,我院也可为厌学儿童提供专业评估和干预:

  全面评估:通过专业量表和临床访谈,评估孩子的情绪、压力和社交功能。

  家庭干预:帮助改善家庭互动模式,减少冲突,建立支持系统。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孩子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逐步暴露脱敏。

  团体治疗:通过团体活动,提升社交技能和归属感。

  必要时药物干预:对于中重度焦虑、抑郁,结合药物治疗。

  专家视角:韩冬梅主任分析厌学现象

  我院韩冬梅主任接诊过众多厌学儿童,她指出:“多数拒学的孩子其实很想融入同伴、把学习搞好,可焦虑、不自信或是抑郁情绪像块石头压着他们,让他们没力气应对学校里的事儿。”同时强调:“早期干预特别重要,短期不想上学要是不及时关注,很可能慢慢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家长要是发现孩子连续两周以上,一提到上学就情绪激动、不肯去,就得赶紧带孩子做专业评估,通过规范治疗让孩子卸下心理包袱,重新愿意回学校,找回学习的信心。”

JXR 2025 9.1

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科普文章 就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