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脱口秀演员在节目里讲述自己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说情绪总在 “躁狂” 和 “抑郁” 之间像坐过山车一样来回切换,这番真实的讲述让不少有相似经历的人觉得终于有人能懂自己了。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难免会有情绪的上下波动,面对工作压力时可能烦躁不安,遭遇挫折后或许低落消沉,于是不少人心里会悄悄打鼓:我这样的情绪变化,会不会也是双相情感障碍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双相情感障碍,它是一种复杂且易复发的精神疾病。从本质上来说,它就像人体的情绪调节系统出了故障,让人在情绪的两个极端间不受控制地剧烈摇摆,且这种摇摆会持续一定时间,对人的身心造成多方面影响。它更像在情绪的悬崖边走钢丝 —— 躁狂时可能冲动决策、透支身体,抑郁时又会自我否定、甚至放弃生命。
若不及时干预,不仅会打乱生活节奏,还可能损伤大脑功能,增加自杀风险,对工作、家庭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出现这些信号,可能是双相在 “作祟”
双相的发病症状藏在日常细节里,早发现才能早干预:
躁狂发作时,人就像 “上了发条的机器”:早上 5 点就醒,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边拖地一边规划 “年内要换大房子、考三个证”;和人聊天时语速快得插不上话,话题从工作跳到旅行再到投资,完全停不下来;逛街时看到喜欢的东西不管价格就买,刷信用卡眼都不眨;晚上只睡 3 小时也不困,还嫌家人 “太墨迹”,一点小事就想吵架。
抑郁发作时,又像 “被抽走了所有能量”:早上闹钟响了好几遍也起不来,躺着发呆到中午,连刷牙都觉得累;以前爱吃的火锅、爱看的球赛都提不起兴趣,朋友约聚会只会说 “没力气去”;坐在书桌前想写方案,脑子里一片空白,骂自己 “真是个废物”;到了晚上更难熬,翻来覆去睡不着,甚至会盯着窗户想 “活着有什么意思”。
如果这些状态反复交替,每次持续几天以上,就要警惕发病的可能。
双相虽复杂,规范治疗能稳住
“双相这么难缠,是不是一辈子好不了?” 这是很多患者的顾虑。其实不然,就像糖尿病需要长期控糖一样,双相通过科学干预完全能回归正常生活。
药物是基础:医生会根据发作类型搭配心境稳定剂,躁狂时可能短期联用抗精神病药,抑郁时谨慎使用抗抑郁药,千万别觉得 “情绪好点了就停药”,擅自停药会让复发风险翻倍。
心理治疗很重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能学会识别情绪波动的 “预警信号”,比如躁狂前的 “思维跳得太快”、抑郁前的 “不想说话”,提前做好应对;家庭治疗也很重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能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避免因 “你又在闹脾气” 这类话刺激病情。
物理治疗提供助力:对于那些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或是抑郁、躁狂症状相对温和但持续存在的患者,物理治疗能起到不错的辅助作用。比如经颅磁刺激就是常用的一种,它通过特定频率的磁场作用于大脑区域,来调节大脑神经元活动,从而改善情绪状态,这种治疗方式属于非入侵性,过程中一般不会有明显痛苦,安全性较高,患者更容易接受。
生活规律是“保护伞”:每天固定作息,哪怕周末也别熬夜或睡懒觉;记录 “情绪日记”,标注当天的睡眠时长、活动量和情绪状态,能帮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过量喝咖啡、酒精,这些会诱发情绪波动。
JXR 2025 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