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关于某年轻演员因长期焦虑和抑郁情绪导致身体不适的新闻,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评论区里,众多网友纷纷留言,坦言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痛苦经历:胃痛、胀气、喘不上气、头痛、心悸、过敏、失眠……跑遍内科、心血管科、神经外科,检查结果都是——“一切正常”。
到底怎么了?这种无果的求医之路,反而让他们的焦虑感愈发沉重。而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是:这些真实存在且令人痛苦的身体不适,其实正是情绪问题的外在表现。在心理学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躯体化症状”。
心里的痛,身体说出来
在心理学中,躯体化症状是指由于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压力大等心理原因导致的身体不适。当个体情绪上的痛苦、心理困扰无法直接表达时,这些负面情绪会通过身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本质上是一种“替代性表达”,反映了患者大脑中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紊乱,进而影响了身体功能,引发了应激反应。
躯体化症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持续的疼痛:如头痛、肌肉紧张、胸痛等,这些疼痛可能无规律可循,但往往与情绪波动紧密相连。
2. 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胀气、食欲不振、反酸、恶心等,这些症状往往与心理压力密切相关。
3. 心血管系统异常:如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心慌等,可能会让患者感到恐慌和不安。
4. 其他症状:如过敏、失眠、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这些症状也可能由躯体化引起。
如何判断是身体不适还是躯体化?
判断身体不适是否由躯体化症状引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症状持续性与重复性:躯体化症状往往持续存在,且可能反复出现。如果身体不适具有这种特点,那么躯体化的可能性较大。
伴随情绪问题:观察自己是否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情绪问题是躯体化症状的重要诱因。
医学检查结果:如果经过多次医学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那么身体不适可能由躯体化症状引起。
重视身体发出的呐喊
正确的应对方法
针对躯体化症状,以下是一些正确的应对方法:
1. 寻求专业帮助:及时咨询心理医生或到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就诊,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规范的治疗。
2.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能需要服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来缓解症状。这些药物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躯体化症状。
3.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心理动力学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缓解躯体化症状。
4.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减轻躯体化症状。
5. 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或支持团体建立密切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这种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压力和焦虑,促进康复过程。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健康科普信息,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文中如有医疗内容,均是仅供参考的健康科普,请勿类推,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敬请了解;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