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女星在节目中坦言,因受神经衰弱困扰,睡眠质量极差,每晚需依赖安眠药才能入睡,且服用后仅能维持约4小时睡眠,醒来后必须补服药物才能再睡4小时,而且醒后会出现心悸、心跳加速等不适症状。
这番自曝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共鸣,也让“神经衰弱与睡眠”这一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长期服药+碎片化睡眠,是出路还是恶性循环?
对此,我院精神科韩冬梅主任分析指出:“长期依赖短效安眠药并导致‘碎片化睡眠’,是非常不可取的模式。这背后隐藏着两大健康风险。”
首先,是药物依赖与耐受。身体会逐渐适应药物,导致需要更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有效果,形成恶性循环,也为肝肾功能带来负担。
其次,也是常被忽略的一点,是碎片化睡眠对生理节律的深度破坏。韩冬梅主任解释:“人体需要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包括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来完成记忆巩固、体力修复与情绪调节。长期在药物作用下被动入睡,睡眠结构本身就已不健康,再加上夜间醒来、睡眠中断,使得生理节律完全混乱。”
这种混乱的直接后果,就是患者即使“睡”够了8小时,白天依然感到极度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提到的“醒后常伴随心悸、心跳加速”等症状,正是身体在发出警报——自主神经系统已因睡眠节律的紊乱而失调。
从生活入手,打破失眠魔咒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个怪圈?彻底摆脱安眠药是否可能?韩冬梅主任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对于大多数神经衰弱引发的睡眠障碍,通过系统性的非药物干预,完全有望实现自然入睡。关键在于重建健康的‘睡眠驱动力’和稳定的‘生理节律’。”
以下是几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缓解方案:
坚守节律:固定上下床时间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无论前一夜睡了多久,每天都在固定时间起床(包括周末),周末补觉不能超过1小时。这能强力校准你混乱的生物钟。
营造仪式:打造“睡眠圣地”
卧室只用来睡觉。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它们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可以将灯光调暗,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进行10分钟的冥想,让身心从“战斗模式”切换到“休息模式”。
巧用运动:白天耗电,晚上关机
白天保持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30分钟,能有效增加“睡眠压力”。但切记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否则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反而难以入睡。
管理心绪:把烦恼关在卧室门外
神经衰弱者常伴焦虑。可以准备一个“烦恼笔记本”,睡前将所思所想写下来,相当于告诉大脑:“事情已记录,明天再处理”,从而清空思维,减轻大脑负担。
科学就医:对症治疗才是根本解脱之道
以上方法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但它们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之上——必须明确神经衰弱的根本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韩冬梅主任强调:“神经衰弱是一个复杂的症候群,其背后可能是焦虑症、抑郁症等情绪问题,也可能是其他躯体疾病所致。它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状态,而非简单的‘睡不着’。”
因此,最关键的一步,是引导自己或家人积极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评估,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采用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物理治疗或其他药物进行综合干预,从根源上缓解神经衰弱,重建健康的睡眠模式。
JXR 2025 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