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知名喜剧明星女儿抑郁症复发的消息登上热搜,引发全网热烈讨论。评论区里,许多网友纷纷分享自己或亲友与抑郁症反复抗争的经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疾病的无奈与困惑。“为什么治好了还会复发?”“抑郁症到底能不能彻底摆脱,终身不复发?” 这些疑问道出了无数患者的心声。
抑郁症总是复发,这正常吗?
在临床诊疗中,抑郁症的复发其实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据统计,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中,约 50% 会在未来再次复发;经历两次发作的患者,复发率升至 70%;而三次以上发作的患者,复发风险更是高达 90%。
但 “常见” 并不等于 “正常”。抑郁症的反复发作并非疾病的必然归宿,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提醒患者和家属:抑郁症的治疗需要长期管理,绝非症状缓解即可停止干预。
揭开抑郁症复发的五大 “隐形推手”
1.治疗不彻底:症状缓解后过早停药,或未完成巩固期、维持期治疗,是最常见的复发原因。
2.神经内分泌波动:季节交替、激素变化(如产后、更年期)可能诱发体内神经递质失衡。
3.负性事件刺激:失业、失恋、亲人离世等重大生活变故,容易成为复发的 “导火索”。
4.不良生活模式: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习惯,会削弱大脑的抗压能力。
5.未处理的心理根源:如长期压抑的情绪、不合理的认知模式等,若未得到有效疏导,极易再次引发症状。
做到这六点,筑牢防复发 “防火墙”
1.坚持全周期治疗:治病像闯关,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急性期)要快速控制症状,让情绪先稳定下来;第二阶段(巩固期)继续用药,防止症状反复;第三阶段(维持期)慢慢调整,让病情稳定在安全状态。每个阶段怎么治,都得听医生的,不能自己觉得好点了就停药或改药。
2.构建心理防御机制:学会和负面想法 “吵架”。比如工作没做好,别钻牛角尖想 “我彻底完蛋了”,可以换成 “这次没做好,下次注意就行”。平时可以试试写情绪日记,或者每天花 10 分钟静静发呆(正念冥想),早点发现坏情绪,别让它越积越多。
3.保持规律生活节奏:让身体的 “生物钟” 走得稳。每天按时睡觉、起床,睡够 7-8 小时,睡前别玩手机。每天抽半小时快走、跳舞或做瑜伽,让身体产生 “快乐激素”。吃饭别挑食,多吃点鱼、坚果,对情绪稳定有好处。
4.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别一个人扛着。家人多听你说,少指责;朋友可以约着逛公园、看搞笑视频,慢慢找回社交的感觉;加入抑郁症互助群,看看别人怎么好起来的,就不会觉得孤单了。
5.定期复查监测:复查不是添麻烦,是让医生及时掌握你的情况。医生会通过问话、填表了解你最近的状态,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别觉得 “没症状就不用去”,早点发现小问题,能避免大反复。
6.警惕早期信号:留意身体和情绪的 “小警报”。比如老睡不着、对啥都没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看书半天看不进去)、莫名头疼胸闷,这些可能是复发的苗头。可以每天简单记一下情绪好坏,要是这些情况持续 3 天以上,赶紧找医生看看。
特别提醒:停药需谨慎,擅自停药风险高
临床中,许多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便自行停药,这是导致复发的重要原因。抑郁症的治疗如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一定的巩固期才能稳定病情。突然停药可能引发症状反跳,甚至加重病情。
如需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同时密切观察自身状态,配合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调整,降低复发风险。
精神科专家于平华主任分享
从事精神心理临床工作40余年的于平华主任,曾接触过大量抑郁症复发患者,针对复发问题,她强调:“我经常告诉患者,抑郁症复发并不可怕,它更像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提醒我们需要调整生活状态或治疗方案。”
“很多患者复发后会陷入自责,觉得是自己不够坚强。其实不然,复发不是失败,而是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阶段。关键是要及时联系主治医生,重新评估病情,调整治疗策略。只要坚持科学干预,大多数患者都能重新回归稳定状态,甚至比之前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健康科普信息,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文中如有医疗内容,均是仅供参考的健康科普,请勿类推,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敬请了解;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