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受抑郁症困扰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情绪的泥沼中挣扎,渴望挣脱却常常不得其法。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频频踩坑,不仅没能缓解病情,反而让情况愈发糟糕,甚至因此觉得抑郁症治不好,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下面就来梳理一些常见的陷阱,帮大家避开康复路上的“绊脚石”。
陷阱一
病急乱投医,迷信偏方
“总觉得情绪低落、浑身无力,村里老人说这是‘鬼上身’,找个‘大师’作法就能好。”
不少患者和家属被这样的说法误导,放弃专业治疗,转而相信偏方或江湖术士。抑郁症是一种明确的精神心理疾病,有科学的病理机制和诊疗体系,所谓 “鬼上身” 纯属无稽之谈。盲目迷信只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让轻度抑郁拖成重度。正确的做法是,一旦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等症状,第一时间到专业精神心理科就诊,才能真正摆脱抑郁困扰。
陷阱二
借酒精或药物缓解情绪
“心里太压抑了,喝点酒、吃点‘安神药’,感觉能轻松点。”
这是很多患者试图缓解情绪的错误方式。酒精会破坏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加重抑郁症状;而未经医生指导使用的药物,可能有严重副作用,还会让人产生依赖。想要释放压力,不妨试试跑步、瑜伽等运动,或通过冥想平静心绪。若情绪难以自控,及时向医生求助才是安全有效的办法。
陷阱三
不想吃药,认为药吃多了会变傻
“听说吃抗抑郁药会伤身体,还会让人变傻,坚决不吃药。”
这种偏见让不少患者拒绝药物治疗,任由病情发展。部分抗抑郁药确实可能有初期副作用,如头晕、恶心等,但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安全性是可控的,“吃了会变傻” 更是毫无科学依据。相反,不及时用药会导致病情恶化,增加治疗难度。是否用药、用哪种药,都应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别让偏见耽误康复。
陷阱四
稍有效果就觉得好了,私自停药
“感觉情绪好多了,应该是好了,不用再吃药了。”
很多患者凭自我感觉私自停药,结果没多久,抑郁症状就卷土重来,甚至比之前更严重。抑郁症的治疗需要足疗程,症状缓解不代表彻底康复。贸然停药极易导致病情复发,而反复复发会让治疗更加棘手。即使感觉好转,也需在医生评估后,逐步减药、停药,切不可擅自做主。
陷阱五
当甩手掌柜,把治疗全交给医生
“我按时吃药、去看医生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
有些患者抱着这样的想法,不愿主动调整生活习惯,忽视自我调节的重要性。抑郁症的康复是医患共同努力的结果,医生的治疗方案需要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规律作息、适度社交、培养兴趣爱好等自我调节方式,能为康复助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疗中,才能更快走出阴霾。
陷阱六
吃药就够了,心理治疗没用
“只要按时吃抗抑郁药,抑郁症就能好,心理治疗纯属多余。”
这种想法让很多患者错失了全面康复的机会。药物能改善大脑生理层面的神经递质失衡,而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调整认知偏差、改变负面情绪模式,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像治理土壤,药物是除草,心理治疗是改良土壤,两者结合才能让康复更稳固。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心理治疗。
针对抑郁症治疗,我院精神科王奎星主任作出重要提醒:“当发现自己可能患上抑郁症,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遵医嘱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摒弃对药物和治疗方式的偏见,不迷信偏方,不擅自停药,主动配合医生,同时做好自我调节,保持规律的生活和积极的心态。只要用对方法,坚持治疗,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千万别因错误认知而耽误治疗。”
JXR 2025 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