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第十三个法定“老年节”。最新数据显示,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高达75.8%的人受到至少一种慢性病的困扰。除了人们熟知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慢性病外,抑郁症已悄然成为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咨询量已超过高血压和糖尿病,位居AI健康平台老年用户咨询榜首。
更值得关注的是,超过25%的老年人选择在深夜零点后发出关于失眠和情绪问题的咨询。在这个寂静的时段,老人们用语音缓缓问出心底的困惑:“抑郁症是不是精神病?”“失眠怎么才能睡着?”
当抑郁伪装成衰老
抑郁症对老年人的危害远超想象。它不仅仅是情绪问题,更是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隐形杀手”。抑郁症会加速认知功能衰退,削弱免疫力,加重已有的慢性病病情,形成“身体疾病加重抑郁,抑郁又恶化身体状况”的恶性循环。
为何老年抑郁症如此容易被忽视? 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典型症状经常被误认为是正常的衰老表现。老年人的失眠、情绪低落、疲劳感等,往往被归结为“年纪大了都这样”。再加上孤独、社交减少、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的掩盖,老年抑郁症极易被延误诊治。许多老人自身也缺乏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或因病耻感而选择隐瞒,最终导致病情加重。
识别老年抑郁早期信号
老年抑郁症的表现与年轻人有所不同。除了典型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外,更多时候会以身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老人出现以下症状,且持续两周以上,家人就需要格外警惕:
- 躯体症状:反复诉说身体各处疼痛、乏力、胃部不适等,但在医院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病因
- 睡眠障碍:特别是清晨早醒,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并伴有情绪低落
- 情绪行为变化:自我否定、自责,常说“活着没意思”,食欲明显改变,拒绝社交活动
- 认知衰退:记忆力明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频繁诉说“浑身疼”很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信号。这种疼痛往往游走不定,检查无异常,实质上是抑郁情绪的身体化表现。
科学干预:从专业治疗到家庭温暖
面对老年抑郁症,科学的干预和及时的医疗帮助至关重要。目前主要的干预方式包括:
专业医疗干预
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缓解各种抑郁症状,帮助老人调整认知,改善情绪,逐步走出抑郁的阴霾。
家庭支持与社会参与
家人应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多倾听、少说教,鼓励老人参与社交与兴趣活动。子女需特别警惕老人的“报喜不报忧”现象,要主动关心父母的情绪状态,而不仅仅满足于他们“一切都好”的回答。
专业照护助力老人康复
针对老年人复杂的失眠和情绪问题,专业的医疗照护显得尤为重要。我院接诊了大量此类患者,通过详细的问诊评估,为每位老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专业的陪护服务和全面的健康指导。
我们能做到的包括:
第一,快速消除症状,有效缓解老人身体不适,提升生活质量。
第二,融合中西疗法,方案安全温和,兼顾疗效与老人身体承受力。
第三,提供贴心服务,如“1V1诊疗”“1V1陪护”等,减轻家属的负担。
第四,持续跟踪治疗效果,确保康复进程平稳持久。
JXR 2025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