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普文章 > 精神科 > 抑郁症 >

父母患有抑郁症会遗传给孩子吗

王奎星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者们陆续从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以及神经免疫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病因假说,但迄今为止仍未完全搞清楚。目前的观点认为,本病是遗传、生物化学、社会心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既往家系与双生子研究显示,抑郁症的遗传度为31 %~50%,即遗传风险因素在抑郁症发病风险中起到31% ~50%的作用。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同胞)的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抑郁症同卵双生子中的同病率为33%~86%,异卵双生子中的同病率为16%~38%,提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遗传检测与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抑郁症的候选基因研究取得了较有意义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经典神经递质异常传递假说,还对一些新型易感基因进行了初步探索。

  基于抑郁症现有发病机制假说已开展的候选基因研究有经典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研究,具体包括:神经递质受体、转运体、合成或代谢限速酶等;生物节律相关基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相关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他相关基因。然而,在抑郁症候选基因研究的现有发现中,仅有7%的候选基因及3% ~4%的多态性位点得到验证。

  随着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及芯片的广泛应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enome wideassociation study,GWAS)已成为寻找抑郁症等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重要策略。

  精神疾病基因组学联盟(Psychiatric GenomicsConsortium,PGC)纳入9238例抑郁症患者及9521名健康对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分析,发现位于染色体 3p21.1的rs2535629位点达到显著水平(P=5.9×10-9)。然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并不理想,抑郁症相关基因下游功能阐释及其用于临床实践的意义仍有待深入探索。

wqq

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健康科普 就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