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普文章 > 神经内科 > 抽动症 >

从清嗓子到全身抽动:抽动症为何 “越压越严重”?三大误区大揭秘

发布时间:2025-05-16字号:AAA

  孩子频繁清嗓子、不自觉眨眼,家长起初以为是小习惯,强行纠正却发现症状反而加重,甚至发展到全身抽动。这背后,是人们对抽动症的认知误区在作祟。揭开这些误区,才能真正帮助抽动症患者走出困境。

  误区一:“这是坏习惯,强制纠正就行”

  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抽动症孩子的异常动作是故意捣乱,只要严厉批评、强制控制就能改正。小凯的妈妈发现孩子频繁耸肩后,只要他一耸肩就打手,结果小凯不仅耸肩更频繁,还出现了点头、跺脚等新症状。实际上,抽动症是神经调控异常导致的疾病,患者无法自主控制肌肉抽动,强制压抑只会让他们精神高度紧张,触发更强烈的抽动反应,就像绷紧的橡皮筋,拉得越紧越容易断裂。

  误区二:“忍一忍就过去了,没必要治疗”

  一些人觉得抽动症只是暂时现象,让孩子忍住不发作,时间长了自然会好。但临床数据显示,约 40% 的抽动症患者症状会持续到成年,甚至加重。拖延治疗不仅会错过 6-12 岁的黄金干预期,还可能因长期抽动引发关节疼痛、肌肉劳损等并发症。就像小火苗不及时扑灭,终会酿成大火,早期科学干预才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误区三:“只关注身体症状,忽略心理影响”

  当孩子因抽动发出怪声、做出怪异动作时,旁人的异样眼光和嘲笑,比疾病本身更伤人。长期被贴上 “怪孩子” 标签,会让患者产生自卑、焦虑情绪,这些心理压力又会反过来加重抽动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只有给予理解与包容,配合心理疏导,才能打破这个闭环。

  从轻微症状到全身抽动,错误的应对方式往往是病情恶化的推手。摒弃对抽动症的偏见,用科学的方法干预,用温暖的态度接纳,才能帮助患者控制病情,重拾生活的信心。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健康科普信息,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文中如有医疗内容,均是仅供参考的健康科普,请勿类推,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敬请了解;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JXR 2025 5.16

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科普文章 就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