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秋就开始咳嗽、胸闷,晚上躺平还喘得厉害,又得把哮喘吸入器找出来了……” 每到秋季,不少哮喘患者都会陷入这样的困扰。数据显示,秋季哮喘发作率比夏季高 3 倍以上,不少人以为 “忍忍就过去”,却不知不当应对可能加重症状。其实只要搞懂秋季高发原因,做好科学防护,就能有效减少哮喘发作。
先弄明白:为啥秋天哮喘容易 “找上门”?
秋季诱发哮喘的原因,主要和这 3 个因素相关,避开这些 “雷区” 是应对的第一步:
1. 过敏原 “扎堆”,刺激气道敏感
秋季是豚草、蒿属、藜科等杂草花粉的高峰期,这些花粉颗粒小、传播远,吸入后会直接刺激气道黏膜,引发过敏反应 —— 比如气道收缩、分泌物增多,进而诱发咳嗽、喘息。另外,秋季雨水减少,室内尘螨、霉菌容易滋生(尘螨喜欢 20-25℃、湿度 60% 以上的环境,秋季开窗通风少,正好符合),尤其是久未晾晒的被褥、沙发,一翻动就会扬起尘螨,成为哮喘 “隐形诱因”。
2. 冷空气频繁,气道 “受刺激”
秋季昼夜温差大,早晚冷空气刺激会让气道平滑肌收缩,像 “给气管套上紧箍咒”—— 比如早上出门没戴口罩,吸一口冷空气就开始咳嗽、胸闷;夜间温度低,也容易让哮喘在凌晨发作。对儿童和老年患者来说,气道更敏感,冷空气诱发哮喘的概率会更高。
3. 气候干燥,气道 “缺保护”
秋季空气湿度下降,干燥的空气会带走气道黏膜的水分,让黏膜屏障变脆弱,此时无论是花粉、尘螨,还是烟雾、油烟,都更容易刺激气道,诱发哮喘。不少人秋天喜欢开空调或暖气,室内湿度进一步降低,会让气道干燥问题更明显。
科学应对秋季哮喘:4 个实用方法,从预防到发作都覆盖
1. 先 “避”:精准避开过敏原,减少诱发
防花粉:花粉浓度高的时段(早上 7-10 点、傍晚)尽量少出门,出门必戴 N95 或医用防护口罩,回家后第一时间换衣服、洗脸、漱口,把附着在身上的花粉清理掉;阳台别种杂草类植物,避免室内花粉残留。
除尘螨:每周用 55℃以上的热水洗床单、被套,阳光充足时晒被褥 2-3 小时(高温能杀死尘螨);室内湿度控制在 40%-50%,潮湿天用除湿机,避免尘螨滋生;少用毛绒玩具、地毯等容易积灰的物品,减少尘螨藏身地。
2. 再 “护”:做好保暖保湿,保护气道
保暖别忽视:早晚出门穿薄外套或戴围巾,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咽喉和气道;夜间睡觉盖好被子,尤其注意颈部和胸部保暖,别踢被子受凉。
保湿有技巧:室内放加湿器(每天换水,每周清洁一次,避免霉菌滋生),或在暖气片上放湿毛巾;平时多喝温水,保持气道湿润,避免口干舌燥。
3. 发作时 “救”:正确用吸入器,别慌!
哮喘发作时别紧张,先坐下或半躺下(避免平躺加重呼吸困难),立即使用急救吸入器(如沙丁胺醇):深呼气后,含住吸嘴,按下药物同时深吸气,吸气后屏住 5-10 秒,再慢慢呼气,间隔 1-2 分钟可重复一次,最多用 3 次。
如果用了 3 次吸入器后,喘息、胸闷还是没缓解,或出现 “说话断断续续、嘴唇发紫、走路都喘”,一定要立即拨打 120—— 这可能是重度发作,拖延会有危险。
4. 长期 “管”:遵医嘱用药,别自行停药
很多患者觉得 “不发作就不用吃药”,其实秋季哮喘需要 “长期管理”:比如医生开的控制类药物(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要每天按时用,不能擅自停,它能减少气道炎症,从根源降低发作概率;定期(每 1-3 个月)去呼吸科复查,让医生根据情况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
这些误区要避开,别让哮喘 “雪上加霜”
别信 “偏方”:比如用 “拔罐治哮喘”“中药代替吸入器”,这些没有科学依据,可能延误治疗;
别过度 “躲”:不是所有户外活动都要避免,可选择花粉浓度低的阴天或雨后出门,适度散步、打太极拳,能增强体质,反而有助于减少哮喘发作;
别忽视 “小症状”:秋季出现反复干咳、夜间胸闷,别当成 “感冒” 或 “支气管炎”,可能是哮喘早期信号,及时去呼吸科做肺功能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秋季虽说是哮喘高发季,但只要做好 “避过敏原、护气道、规范用药” 这几点,就能有效控制症状。对哮喘患者来说,科学应对比 “硬扛” 更重要 —— 把防护融入日常,就能安心度过这个秋天,不用再担心 “喘不上气” 的困扰。
JXR 2025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