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医院新闻 >

精神科专家解读:精神疾病患者怎样迈出回归社会第一步?

发布时间:2025-11-12字号:AAA

韩冬梅(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在多年的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我目睹了无数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在康复征程上的艰难挣扎与执着希望。对于这些患者而言,症状的消除仅仅是治疗的开端,真正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才是康复的终极目标。那么,精神疾病患者究竟该如何迈出回归社会的第一步呢?

  大众传统认知里,常觉得精神疾病治疗就是单纯依靠药物控制症状,这种片面理解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诸多困扰。不可否认,药物治疗在消除患者幻觉、妄想、情绪波动等症状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它只是治疗的基础。精神疾病的治疗恰似修复一栋房子,药物治疗或许能修补好房子破损的墙面,让外观不再破败。然而,要让这栋房子真正“活”起来、具备居住功能,还需通电、通水,有人入住。同理,精神疾病患者仅症状消除远远不够,真正的治愈包含三个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层面:症状消除、社会功能恢复以及生活意义重建。

  症状消除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基础,主要依靠规范治疗实现。只有摆脱折磨人的症状,才能为后续康复创造条件。社会功能恢复,是帮助患者重新获得工作、学习及社交能力,让他们能重新承担社会角色,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生活意义重建,则是让患者找到人生价值和方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明确人生目标。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精神疾病完整的康复过程。

  许多患者在症状消除后,因长期受疾病困扰,生活能力严重退化,无法适应正常生活节奏,陷入迷茫无助。生活能力缺失体现在方方面面,个人卫生状况便是直观且重要的一点。精神疾病患者常表现出不料理个人卫生的特点,这常被误解为“懒惰”或“邋遢”。但实际上,当一个人连基本梳洗都无力完成时,说明已失去对生活的基本掌控能力,这是疾病症状在生活能力层面的体现。

  基于此,患者可从简单生活细节入手,逐步重建生活能力。比如,我院每周举办“病房卫生标兵”评比活动。设立个人卫生、床铺整理等评分项目,为表现优秀患者给予礼品奖励。活动开展过程中,患者变化显著:从最初需医护人员反复督促完成个人卫生,到后来主动整理床铺;从拒绝洗漱,到互相提醒保持整洁;从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到积极争取流动红旗。更重要的是,患者逐渐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一位患者拿到卫生标兵奖状时激动地说:“我突然觉得自己还是有能力的,能够做好一些事情。”这种微小成就感,往往成为患者康复之路的重要转折点,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为帮助患者更好康复,我们每天下午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并非随意安排,而是有着深刻治疗考量,是精心设计的康复环节。患者可在文化活动中心安静读书、绘画、练习八段锦、写书法……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既能锻炼能力、提升素养,自由社交活动又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让他们重新学习人际交往技巧,逐渐克服社交恐惧。通过这些活动,患者在真实生活场景中逐步恢复各项能力,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精神疾病康复是复杂漫长过程,需医疗团队、患者本人和家庭共同努力。家庭支持至关重要,家庭成员要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生活作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康复打基础,如督促患者按时起床、睡觉、吃饭,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时间。同时,指导患者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应对生活压力和挑战,避免病情复发。当患者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时,家人要给予关心鼓励,让他们感受温暖支持。

  此外,社会应给予精神疾病患者更多理解和包容,消除歧视和偏见,提供公平就业机会和社会环境。当患者感受社会接纳和关爱时,会更有信心和勇气迈出回归社会第一步。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最欣慰的时刻,就是见证患者重新找回生活勇气和能力。真正的治愈,是让每一位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都能重新成为生活主角,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美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康复之路上,我们医生愿做那盏明灯,用专业知识和温暖陪伴,照亮患者前行方向,帮助他们走出疾病阴霾,迈出回归社会的坚实第一步。




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科普文章 就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