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医院新闻 >

癫痫误诊率20%!早期精准诊断与规范治疗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25-11-19字号:AAA

  从事癫痫疾病诊疗40多年,我深切体会到广大患者及其家庭在求医路上所历经的艰辛与困惑。今天,我想结合多年临床观察与思考,就癫痫的诊疗问题与大家深入交流。

  据临床统计,癫痫初次诊断的误诊率高达20%左右。这意味着,每五位前来就诊的疑似患者中,就可能有一位被错误地贴上“癫痫”或“其他疾病”的标签。这一数字背后,是患者被延误的病情、不当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难以估量的精神痛苦。

  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积累,我将常见误诊情况归纳为以下几类,这些都是亟待澄清和纠正的认知误区:

  第一类:“不是癫痫,误诊为癫痫”

  这是最为常见的误诊类型。人体宛如一台精密仪器,许多生理或病理状况都可能引发类似癫痫发作的症状,但本质并非癫痫。

  例如:急性应激反应。在遭受剧烈精神刺激后,部分人会出现倒地、抽搐、哆嗦等表现,这更多是心因性反应,并非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热性惊厥也常被误诊,婴幼儿时期因高热引发的抽搐,多数与脑发育未成熟有关,具有自限性,与癫痫有着本质区别;酒精戒断或中毒性发作同样如此,长期大量饮酒后突然戒断,或急性酒精中毒,均可引起抽搐,其病理生理基础与慢性脑部疾患导致的癫痫不同;还有症状性急性发作,像脑外伤急性期、脑梗塞或脑出血后短期内出现的抽搐。

  这些是原发病的急性症状,是否需要长期抗癫痫治疗,需由专科医生谨慎评估。

  若将上述情况一概归为癫痫,并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对患者而言无疑是“无的放矢”。他们不仅要承受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如头晕、嗜睡、肝功能损害等,更严重的是,真正病因可能被掩盖,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第二类:“是癫痫,误诊为其他疾病”

  这类误诊更为隐蔽,危害也更大。癫痫临床表现千变万化,远不止大众熟知的“倒地抽搐、口吐白沫”。许多非典型性发作,极易被误判。

  有些患者被误诊为精神疾病。当他们表现为烦躁、郁闷、多疑、自言自语、幻听、幻视,或出现“似曾相识感”“陌生感”、无意识地走动、重复刻板动作时,很容易被归入“精神分裂症”或“癔症”范畴。我曾接诊过多位被当作精神病治疗数年无效的患者,最终通过视频脑电图监测,捕捉到典型癫痫样放电,确诊为“颞叶癫痫”或其他类型的局灶性癫痫。按精神病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延误控制癫痫发作的最佳时机。

  还有患者被误诊为偏头痛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作性的偏侧头痛、眼前出现闪光、光点或移动光圈,可能是“视觉先兆性偏头痛”,也可能是“枕叶癫痫”的典型表现。

  反复出现的心慌、胸闷、莫名的恐惧感、恶心、呕吐,若常规心脏检查和胃镜检查均无异常且治疗无效,必须高度警惕是否为起源于边缘系统或岛叶的癫痫发作。将这些症状简单归咎于“心脏病”或“胃病”,只会让患者误入歧途。

  部分患者被误诊为睡眠障碍。夜里无意识状态下床走动(睡眠行走症,俗称梦游),或睡眠中出现手脚舞动、踢踏、拍打等动作,可能是单纯的睡眠障碍,也可能是“睡眠期癫痫”在作祟。两者在治疗原则上截然不同。

  切记!精准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四十多年的行医生涯让我坚信,对于癫痫,治疗的成功始于精准诊断。没有明确诊断,任何治疗都如同“盲人摸象”。

  癫痫每一次发作,都是大脑神经元的一次异常“风暴”。反复发作可能导致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出现“点燃效应”,使后续治疗更加困难。癫痫诊断的核心是“定位致痫灶”,需结合症状、脑电图、影像学等多维度判断。

  在此,我郑重呼吁:当您或家人出现文中提及的任何发作性、刻板性、重复性的异常症状时,无论它看似像“精神病”“心脏病”“胃病”还是“睡眠问题”,请多留一份心,首要步骤是到神经内科,找专业癫痫医生进行彻底评估。不要因症状“不典型”而犹豫,不要因“怕被说是精神病”而讳疾忌医,更不要满足于模糊诊断而接受无效治疗。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大部分患者发作,保护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最大限度追求“无发作”的治疗目标。

  早一分精准诊断,早一分规范治疗,就早一分为患者赢得正常、有尊严的人生。这是医者的责任,也是我们不懈追求的使命。


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科普文章 就诊指南